10月25日,深秋的翠屏区李庄镇安石村,地标“安石之心”倒映在水中,宛若一颗镶嵌在蓝天碧水间的洁白明珠;红砂石垒砌的文化中心,醒目的颜色和独特的造型彰显传统乡村与现代美学和谐交融。
这是宜宾现代乡村发展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宜宾充分发挥党员和党组织在乡村发展治理中的引领带动作用,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整体推进改造人居环境,引导多元主体共商共治,奋力打造出了一个个天蓝水净、宜居宜业、幸福和美的新时代乡村。
发展优势产业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是“春风精神”“春风经验”的发源地,春风村在党委书记、全国劳动模范王家元的带领下,已培育涉及木材、饮水、茶业、肉牛等方面在内的企业37家,其中规上企业7家,村级工业产值超5亿元。 当前,春风村正围绕特色产业融合项目,充分发挥“石中有花、花中有茶、茶中有果”特色,以多点布局的高品质沉浸式体验项目,吸引游客回归大自然、享受好生态。“自家产业发展得好,村干部才能‘说得起话’。”春风村党委副书记张龙虎笑着说,“村干部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
宜宾市坚持把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摆在首位,创新实施“标兵书记选育工程”,达标管理1792名村书记,择优培养“标兵书记”“示范书记”130余名;开展强基固本、示范创建“两大行动”,持续建强村党组织。在村党组织和村书记带领下,全面推进“春风村式示范村”建设,因地制宜发展蚕桑、稻虾、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推动特色产业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群发展,形成“一统四变”“职业经理人”等发展模式;制定《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十条措施》,在品牌创建、信贷担保等10个方面给予扶持,持续强化村集体经济发展要素保障。2022年,全市村均集体经济收入45.51万元,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340个,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村10个,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做大做强,群众收入进一步提高。
“稻虾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我们就可以在家门口的合作社务工了,既照顾了家庭,也让自己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兴文县共乐镇共乐村村民李钧业开心地说。
改善人居环境让现代乡村靓起来
“以前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的土堆、柴堆没有了,垃圾也有专人负责收集;水泥路面、路灯明亮,晚上还有坝坝舞,现在我们越住越舒心,日子越过越好。”10月17日,高县嘉乐镇人民村村民周松提起家门口人居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时感慨万千。
宜宾持续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通过党员、干部、先进典型带头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把环境治理和户厕改造有机结合;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减少农村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统筹种养业、上下游各环节,系统设计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引领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基层党组织为引领,以村民自治组织为纽带,逐步建成设施设备完善、群众广泛参与、资金保障有力、运行管理长效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打造“金通工程”品牌,实施30户以上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工程,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按照‘全面规划、因村施策、应改尽改、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抓好‘厕污共治’工作,预计到2023年底,全市将通过新改建户用沼气池、三格化粪池等方式,新改建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30582户,切实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宜宾市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说。
助推多元共治让乡村氛围活起来
“近几年来,我们村一直坚持民主议事,凡是村上的大事,村干部都要召集村民进行讨论,让大家提意见,最后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表决,形成决议。我觉得这种做法很好,让我们村民也有机会参与村上大事的商议决策。”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村民王涛自豪地说。
宜宾市精准聚焦基层治理的要事、难事和实事,在县、镇、村各级搭建950余个互通信息、交流研讨、议事协商平台,各级党组织引导多元主体通过“围炉说话”“坝坝会”等多种方式开展议事协商,自实施议事平台规范化建设以来,共收集邻里纠纷、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改善等议事事项6000余件,召开议事协商会议3000余次。同时,以县级治理办为依托,协调督促各部门充分履行职能职责,牵头办理平安环境营造、文体设施改善、特殊困难群体关爱等事项;以“积分制”为契机,鼓励广大群众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环境治理、创文创卫、志愿服务等治理事项;充分发挥“两代表一委员”、党员、居民骨干、先进典型等示范作用,引导多方治理主体遵守村规民约、营造文明风尚。
“自从有了‘面对面’议事协商平台,为民办事就更高效了。今年我们了解到野生动物损坏庄稼现象频发,随后联合乡镇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协商,最终协调县财政资金20余万元购买庄稼保险,为群众减少损失。群众的困难解决了,我们与群众的距离也更近了。”屏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卢超表示。
|